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生力军。努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型政商关系重要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化县准确把握“亲”“清”内涵,坚持“经营企业家”理念,努力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批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诚信形象、市场理念的企业家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运而生,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地方税收、增强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13年起,通化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始终在全省前十。
当记者来到通化县政务服务大厅不动产登记中心时,遇到了正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业务的通化广泰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袁洪海,他告诉记者:“以前办理这项业务需要7个工作日,现在只要3天左右就能办好,真是速度快、服务好、效率高。”
在通化县委县政府办公楼的政府常务会议室,墙上贴着这样一幅标语:只研究怎么能行,不研究怎么不行。事实也是如此,“做企业的办事员、协调员、联络员、服务员、参谋员”,千方百计为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务实服务,已在通化县上下形成共识。通化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曹艳秋说:“我们在服务大厅设置了咨询、受理代办窗口,实现受办分离。随后研究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建立联办机制,逐步推进全县行政审批许可项和服务事项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实现‘一口受理、同步办理、限时办结、信息共享’的网上联合审批运行模式,真正做到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多年来,全县多级联动强化服务、多层次破解资金难题、多角度送服务上门。实施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每名领导包保一户民营企业,帮带一名民营企业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建设了政务大厅,20个部门201项审批项目入驻服务,开辟项目审批“直通车”,推动企业办事提速。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县级以下部分,涉企收费推行“低标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行“十办”服务制,建立民营企业家投诉“绿色通道”,重点整治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乱检查等突出问题,企业发展实现“零干扰”。
政府主动担当,先后为东宝药业、宏信研磨材等企业拆借资金3.6亿元,无偿扶持资金2.8亿元,向国家争取资金2.3亿元和科技项目资金3740万元。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对重点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已投入3000余万元。成立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365万元。投入4700万元,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推进银企对接,为东宝药业、吉恩镍业等企业提供贷款5.4亿元。鼓励企业挂牌融资,全县上市公司3户、场外市场挂牌3户,总数居全省县域首位。
通化县还出台了《通化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及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开展“为企业服务年”等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小微企业保全金额近2000万元;减免缓收小微企业诉讼费、执行费100余万元;破获经济案件93起,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00万元、间接损失1.3亿元。编制《企业实用政策汇编》《经济快讯》,为企业提供实用文件汇编和最新的经济动态、行业资讯等信息。
通化县始终把企业家队伍作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的领导,坚持在生活和发展上全力关心爱护企业家,“只研究怎么能行、不研究怎么不行”,为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服下“定心丸”,与企业家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全力推动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记者王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