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安市清河镇清河村党委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村民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富民产业。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26元,先后荣获吉林省“五好村党支部标兵”、通化市“小康村党支部”等称号。
强班子,明思路,党员带动促发展
改革开放前,清河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百姓生活困苦。村党支部带着“是党员就要有作为,是干部就要尽职责”的责任感,实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时各地大搞基本建设,认为兴办砖厂不失为一条发财之道。可是由于设备陈旧、技术不过关,砖厂亏损2万元,集体经济雪上加霜。村党支部经过再三调研,决定还是从熟悉的人参产业入手,依托山林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贷款办起了集体参场,发展人参2000帘。村集体没有山林资源,为了扩大人参种植规模,便采取“借地生财”的办法,与4个邻近村签订了山场租赁合同。到1986年,集体参场扩大到6个,经营人参5000帘,人参如期下山了,但是销售又成了发展的另一阻碍。当时到清河村去收购人参的小贩为了转手赚取更多的利润,把人参价格压得很低,较比卖到南方的价格要低30%。为了让村集体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清河村班子成员到广州寻找销路。为了节省开支,5天的路程村干部硬是一起坐了硬座,为了卖上好价钱,他们走了一家又一家,不但跟报价高的达成意向,报价相对较低的也普遍建立了联系,最终使清河村的人参在广州这座大都市站稳了脚,当年人参销售收入就实现了30万元,比在当地销售高了近10万元,村里不但还清了所有陈年旧账,还有了属于自己的积累,彻底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为充分盘活现有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村党支部经过反复论证,提出“控制发展规模,稳定留存面积,向人参深加工和发展工业项目转移”的思路,先后办起人参加工厂、化工材料厂,扩大生产经营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了村里原有的单一生产模式,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抓产业,塑品牌,班子转型聚人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的党员在外出考察时,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的繁荣景象让他们产生了一个想法:新开河人参驰名中外,如果在域内建设一个人参交易市场,既方便参农,增加村集体收入,又繁荣了清河镇乃至全市的商贸经济。但也有人担心,万良人参市场经营多年,已经有了较大的社会认可度,我们能竞争过他们吗?村党支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认为集安是新开河人参原产地,只要人参进入自己的市场,依托这个品牌,加强市场管理、保证人参质量,不愁市场活不起来。经村民大会研究通过,村集体投资50万元建立了清河人参交易市场,建设交易大棚1000平方米。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清河村和个体开发商共同投资160万元,建立2600平方米的封闭式人参交易大厅,增加人参交易品种,形成了集水参、参籽、成品参、中小药材、农特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易市场,省内外人参客商纷至沓来。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品牌效益,2009年村集体成立集安市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注册自己的人参、山参系列品牌,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和检测手段,确保人参交易无假货。同时,投资3800万元对人参交易市场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新建综合楼6889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2016年,人参市场交易额突破2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是东三省人参交易的集散地。交易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全市人参产业的发展。其中发展林下参8800公顷,是2004年的4.5倍,种参户平均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人参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清河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镇餐饮、服务业户达到487家,安排就业2100人,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亿元。
调结构,提效能,富民强村拓渠道
有一次,村干部听到村中妇女抱怨,男人都出去挣钱了,女人被家务拖累着,走不出去、挣不了钱。村党委开始琢磨起来,怎么发展一个适合农村妇女的家庭经济呢?班子成员先后五次到辽宁、浙江、河南等地考察中药材、食用菌市场,在综合考虑利润大、风险小、收益高的项目特点后,决定成立食用菌产业协会,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用菌产业。村党委无偿赊欠菌袋给村民,并为每户提供1000元流动资金,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把全村妇女、老弱等轻劳力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发展地菇22亩、棚菇5万袋。在此基础上,村集体投资100万元注册成立集安市森源食用菌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彻底解决了村民发展香菇难题,扩大了产业规模。全镇除长岗村因地势、气候等因素不适宜种植外,其余14个村均发展了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了集安市台上、通化县龙头、柳河县三源浦等7个乡镇,已建立食用菌基地13个,低温冷藏库19个,发展食用菌750万袋,带动农户500余户,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户均净收入1.5万元。公司生产的“绿仙”牌食用菌,属于纯绿色有机食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年创汇30万美元。
优服务,惠民生,党群合力谱新篇
清河村富了,村党委更加注重为村民谋福祉,把集体收益用到村公益事业建设和服务民生上。从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清河村就将全村1214名村民的参保费用承担下来,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700元生活补贴金。村里的老党员金成洙因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搬到通化县快大茂镇亲属家居住,无法回村领取补贴金,村党委连续三年都安排村班子成员到通化县看望老人,并将生活补贴金交到老人手中。当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时,村党委也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3组农民姚桂英身患残疾,自己带着孩子,生活艰难,想种植香菇却没有资金,清河村党委了解情况后,为她赊欠菌棒3500袋,讲明盈利只收取成本费,赔了不要任何费用。姚桂英当年种植香菇纯收入1.1万元,有生以来第一次捧着这么多钱的姚桂英激动地哭了。村里无儿无女的金吉福老人因病去世,妻子也早已过世,村党委为老人安排了后事,并将相关费用承担了下来。此外,村里自来水改造、绿化美化、河堤加固、有线电视安装等一系列开销,全部由集体承担,没向村民摊派一分钱。目前,村里用在公益事业和服务民生上花的钱已达到了1000万元以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清河村党委带领勤劳务实的村民们,以扎实、稳健的步子,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继续谱写着强村富民的和谐乐章。
记者 张涛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