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河里”不仅是东北抗联一军的“老家”,而且还走出了三位战功卓著的抗联团长。他们分别是一师五团团长蔺秀义、六团团长刘仁凤和七团团长刘永茂。
蔺秀义是大家熟悉的抗日英雄,他1899年出生在柳河县五道沟大泉眼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共产党员刘山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春,以大泉眼和大青沟村的20多名青壮年农民为基础成立了柳河游击队,蔺秀义任连长。当时,蔺秀义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辆大车,又东挪西凑,买了5支步枪和少许子弹,并先后夺取了大青沟、烟筒砬子、大牛沟等地的地主武装枪支。此后,他率部袭击三源浦日伪警察署和铁路护路警察队,夺取枪支弹药,队伍发展到40多人。1932年6月,蔺秀义率部加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包景华部,蔺秀义任二营营长,第九路军解散后,蔺秀义又与刘山春一起组建海龙游击队,任一连连长。
杨靖宇率领独立师主力开辟南满游击区后,于1934年4月初在金川河里扩编东北人民革命军,将第一师扩编为3个团,第三团原建制不变,副师长韩浩兼任三团团长;新编第五团由蔺秀义任团长,韩有汉任政委。原五团团长田麟及所部改编为第二师第八团;同时以东边道游击大队为基础,组建第六团,刘仁凤任团长,王世奎任政委。
蔺秀义作战英勇,多智多谋,人送外号“蔺大敢干”。1934年4月8日,在袭击了金川县大荒沟伪军据点战斗中,蔺秀义率部攻打炮台时,受到重伤,杨司令亲自赶到河里惠家沟看望蔺秀义,并留下30元钱,嘱咐医生一定要救治好蔺秀义。然而,由于伤势严重,敌人搜捕紧急,蔺秀义被敌人查获后实施酷刑,仍宁死不屈,最后在送往孤山子途中壮烈牺牲。
刘仁凤原名刘云峰,1910年出生在山东,随父亲闯关东来到金川“河里”。1934年初,杨靖宇经常在刘云峰家乡一带活动,不甘做亡国奴的刘云峰在杨靖宇抗日部队的影响下投身革命改名刘仁凤。先是组织起七八十人的东边道游击大队,后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师第六团,刘仁凤任团长。
刘仁凤跟随杨靖宇驰骋疆场,屡建奇功。1936年6月18日,刘仁凤率领一支小队在辑安县头道崴子米架子筹集粮食时,遭到日伪军邵本良部夜间偷袭,刘仁凤本来已经冲出包围,可当他看到战士们没有跟出来时,又返回去营救战士,不幸中弹牺牲。
魏永茂也叫魏俊山、刘永茂,他是抗联一军一师七团团长。九一八事变后,魏永茂把家里的一匹骡子卖了,买了匣子枪,参加到“九江好”的队伍里。这“九江好”为人不好,别人缴获的东西他要先享用,大家都不信任他。魏永茂一看,投错了门庭,就暗下决心,要另立山头。后来,他趁外出游击之机,拉出了20多人队伍,自立门户,在通化县二区的水洞沟和东来的砬子沟一带活动。杨靖宇进入南满游击区后,魏永茂在宽甸县弯龙背参加抗联部队,被改编为东北抗联一军一师第七团,魏永茂任团长。
魏永茂打仗英勇,做事仗义,大家佩服他。最为传奇的是1937年春,他们在电话里听到日本鬼子到辑安青沟子视察的消息后,竟然假扮伪军“迎接”日军视察团,抓获了6名日本鬼子。1938年1月初,抗联一军集结在辑安与桓仁边境的刀尖岭冬训。大家讨论冬天怎么办?粮食怎么搞?谁有办法谁想。后来消息走漏了,满洲国调来五县兵力包围了刀尖岭,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抗联在山顶笼火堆,敌人在山下笼火堆。敌人遭不了那个罪呀!想撤军,又怕日本人不让,就偷偷派个团长送来两箱子弹说:“你们怎么不撤呀?”抗联说:“你们围着呢,怎么撤?”敌人团长回去后,就从东边闪出一条道来,抗联就从这条道撤走了。
后来,魏永茂年纪大了,50多岁时,跑也跑不动了,经过杨靖宇司令批准,回乡养老。魏团长回乡后,住在通化西部二道沟里,有人告密,被日本人抓去,押到通化县大泉源,后来被一个叫王秉范的大粮户给要了出来。最后他又搬到佐安居住,直到1945年去世。
让我们记住革命老区“河里”,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大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贾永洋
来源:通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