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屏障 夯实美丽通化生态基础 头条-通化站 赵新 32636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筑牢绿色屏障 夯实美丽通化生态基础 头条-通化站 赵新 32636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化站 > 头条

筑牢绿色屏障 夯实美丽通化生态基础

2020-11-23 15:14 | 来源: 通化日报

  绿,是通化发展的底色,生态立市更是推动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催化剂。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全国第三届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筑牢通化绿色发展的生态根基。

  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既是改善环境、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生态经济、增强承载能力、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三五”期间,通化市大力实施宜林地造林、更新造林等工程,完成造林32.75万亩,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建设“公仆林”“成材树”“青年林”“双拥林”等义务植树基地117个,植树800余万株。重点实施城区绿色空间、绿色宜居乡村、通道绿化提升、水岸绿化、森林提质健康等9大建设工程,完成中幼林抚育21万亩,建设省级绿美示范村屯22个,全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水岸、道路、村屯绿化率分别达到85%、98.67%、33.4%。

  强化管护,筑牢屏障。加强森林防火建设,截至今年,全市实现连续6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加大林业资源管护力度,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突出抓好林业重点有害生物防治防控,有效减少和降低了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资源监测和管护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和“数字化”管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吉林哈泥泥炭沼泽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发挥优势,产业富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振兴计划,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旅游四大类型和林参、林药、林蜂、林菌、林菜、林禽六大发展模式,特色果林培植面积发展到 3498.27公顷,建设林下养殖基地30205公顷、林菌基地556公顷、林药基地6652.4公顷,全市林下经济产值突破80亿元,林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目前,通化市拥有省级龙头企业、产业基地4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私有林场发展到39家,各类林业经济合作组织356家。

  完善机制,激发活力。2017年启动全市国有林场改革,实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创新。实施县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资源督察核查制度。出台《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通化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2016-2020)》等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定《通化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林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林业生态产业扶持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经营者提供全面便捷的涉林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百亩以上造林大户发展到1861户,千亩以上造林大户发展到45户,万亩以上私有林场和股份制林场发展到15户。

  “‘十四五’时期,通化市林业工作将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生态产业基地、长白山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7.15%,森林蓄积量8900万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保持在11.6万公顷以上,林业总产值比2020年增长30%以上。”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凤翔表示,在具体工作中要抓好“四大工程”。一是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加强国土绿化美化、退耕还林、森林修复保育;二是生态保护工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早期扑救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突出自然保护地管理;三是林业经济转型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特色果林、森林特色养殖、森林康养旅游和林业新兴业态;四是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创新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体制,创新林业生态投入和扶持机制,探索绿色共享机制,加快数字林业建设。

  记者 王远洋

来源:通化日报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