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顾】强农惠农富农 城乡共同繁荣 头条-通化站 晓吉 227524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化站 > 头条

【五年回顾】强农惠农富农 城乡共同繁荣

2016-12-0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五年来,通化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三增”为目标,统筹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途辟新路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如今,我市已成为吉林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特色产业核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通化市委书记金育辉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节目采访时表示,“通化要抓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产业链、价值链和现代金融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以人参、葡萄酒、优质大米、林蛙为代表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接二连三’发展。特别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加强绿色食品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开发,让更多的通化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通化市依托山区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市特产业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今年预计实现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80亿元,比2011年增加70亿元,年均递增8%。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成为“长白山人参”地理标志保护县。全市现有人参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0户。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种目前已达到153个,产量34万吨,产值33亿元。中药材、五味子、葡萄、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6000万袋。

  位于东昌区金厂镇的乐陶陶菌业,在2015年投资50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年可生产鲜菌2700吨,其自主研发的菌种龙香源1号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推广项目。今年,企业还谋划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和电商平台的推广,让通化的特产走出国门,送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餐桌上。同时,通化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6.5万亩,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530万亩,粮食产量将突破46.4亿斤。比2012年增加8.4亿斤,年均递增4.22%,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供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通化市还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强化农机化建设。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比例达到62%,比2011年增加26.5%,年均递增4.8%。累计争取和落实购机补贴资金3.1亿元,惠及农民2.5万户。东昌区金厂镇夹皮村村民魏忠学表示: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就买了台收割机,今年种了100多亩地,效果非常挺好,效率提高了很多, 不仅没有以前累了,并且还赚的比往年多。此外,通化市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30项左右,重大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2549万亩。五年来共培训农民255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8万户。

  有25项农业科技成果荣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农业部“丰收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7项。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有51家企业在“吉林淘宝馆”上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网店72个,农产品网络平台交易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处在我市市区前往白鸡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过去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在市里发展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带动下,上龙头村几年间就实现了大变样,一跃成为了魅力村、富裕村。学校、卫生所、休闲广场、超市、幼儿园等一应俱全,处处都能感受到新变化。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村民郑玉琴说:以前环境差,生活条件不好,现在环境美了,来的人多了,我们各家的家庭条件改善了,环境美了,生活也好了,现在的日子甜着呢。

  通化市以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和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积极谋划项目,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服务等民生事业发展,全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基础设施上层次、产业加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的发展新阶段。先后建设省级示范村230个。全市所有行政村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8931个,完成投资69.07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在全省得到总结推广;全市农村实现户户通电;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959元增加到今年的10926元,比2011年增长3210元,提高41.6%。 

  中国吉林网记者 刘振国

责任编辑: 晓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