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公元1626—1643年),女真人已经开始造纸,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真正源头,来自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萨满(saman)一词,满语意为“巫人”。
萨满文化指我国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及其文化。而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属于拜物教,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它将许多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祖先都认为是神,顶礼膜拜。信奉萨满教的有中国北方地区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另外蒙古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在历史上都信奉过萨满教。
满族萨满教信奉的神很多,大约有170多个,有天神、地神、祖先神等。其中嬷嬷神就有160多个。嬷嬷神即老太太神,管着许多事情。例如:欧木娄嬷嬷,管子孙后代延续;萨克萨嬷嬷,管儿女亲事;威虎嬷嬷,管进山不迷路;达苏苏嬷嬷,是土地神,管一带地方的日常事务等等。
这种神灵崇拜经常用图画予以表现,剪纸便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满族儿童有摆“嬷嬷人儿”的游戏,就是把嬷嬷神人化了的剪纸,这种嬷嬷人剪纸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人物的衣着都是地道的满族装束,这种剪纸粗犷、朴实,别具特色,是古老巫神文化的遗存。
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许多动物、植物,与他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多以动、植物为图腾,动物主要有:虎、豹、翼虎、狼、蛇、海东青(鹰)、熊、野猪、水鸟和乌鸦等。用图画、剪纸等形式予以表现,其代表作是龟与蛙,在题材上与汉族迥异,眼睛用香火烧,身上不打毛,在表现手法上十分独到。
满族最重祭祖,即祭祀祖先神。在每个族长家的西墙上都置有祖宗板,上面有一木匣,里面是鹿皮口袋装的皮条,一嘟噜表示一辈,几个兄弟几个疙瘩,这叫子孙条子,也有用绫条或布条的。祖宗板前,贴一挂签,这是一幅地道的满族剪纸,是白色的,因为满族有自己的审美习俗,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险,与汉俗迥异。挂签上面刻有满文,读作“佛尔郭出课”,为“奇”、“瑞”之意。
满族民间剪纸由于地理的因素,民族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大都是通过母女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有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胎迹。由于长白山区的独特历史和地理因素,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使满族的民间剪纸作为活态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可说是满族古老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她有着区别于其它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风格。
一、题材独特:
许多作品剪的就是满族人物,男人的长辫子、马靴,以及长袍、马褂、马蹄袖;女人的大头翅头型装饰,马蹄底和花盆底“高跟鞋”,都是典型的旗装。
许多作品表现了满族的习俗生活,描绘了信仰、生产、生活、节令和婚丧等习俗,还表现了始祖神话、传说故事的种种场面,具有鲜明的满族民族特色。
二、材料独特:
有的老艺人,还能用柞树叶、桦树皮、苞米窝子(玉米棒外皮)等天然材料剪纸,从中也看出了满族剪纸的悠久历史。
三、造型独特:
一部分传统的人物造型,如嬷嬷人等作品中的人物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刻、两手下伸、五指分开,酷似远古的岩画。人物的脸部多数为正面或侧面造型,极少见有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角度的脸部造型。造型古朴苍劲、浑厚粗拙、骠悍有力,有着氏族部落时代的浓厚气息。
还有的满族人物剪纸,不是用于贴在墙上或窗上的,而是摆在窗台、柜盖上的“立体”剪纸。剪纸人物的身子和腿是双层纸,可站立和坐下,男子的辫子直立头顶冲天,可折到背面去,别致有趣。
四、剪技独特:
满族民间剪纸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民间剪纸的技巧,它线条粗犷,动物、人物身上多不“打毛”(指细小如毛的小锯齿),多阴刻,少阳刻,朱白对比强烈,整体简洁明快。
除用剪刀剪纸外,还有撕纸和熏纸等特别制作技法。有的眼睛等小孔是用香火头烧出来的。
五、构图独特:
整体构图不是采用现代美术只有一个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采用我国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在大多数说故事的作品中,用洞窟式的一个个空间分割,来表现空间和时间的错落和挪移。有的一幅剪纸作品就是一本连环画。在许多表现复杂场面的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互不遮挡,互为挪让,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剪一些传统人物和动、植物时,采用了对折、四折及二连方、四连方等对称折叠剪法,但没有特别复杂的五折、六折、八折等团花结构。
剪纸作者介绍
通化县这块热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孕育出许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和几百名的剪纸爱好者,成为闻名遐迩的满族剪纸之乡。本书仅收录了倪友芝、侯玉梅、张杰、邱英杰、蒋国林、梁克弋、王恒新、孙雅范、孙涛等十几位剪纸作者和三十余名小学生二百七十余幅剪纸作品。这些作者和作品虽不足以展现通化县剪纸的全貌,但也可窥一斑。下面介绍几位主要作者的简历和从艺经历,以激励有志于学习剪纸艺术的爱好者们。
倪友芝
倪友芝,女,满族,1939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县富江乡红石砬子村,小学6年文化。做过临时工,在通化县塑料厂和饮食服务公司当过工人。1988年退休。
倪友芝出生在一个母女传承的满族剪纸世家,她从6岁起跟母亲学剪纸。据她说,母亲是跟姥姥学的,姥姥又是跟太姥姥学的... ...
她六七岁时就随母亲剪些小猫、小狗、小老虎等小动物,还剪嬷嬷人。母亲剪得精细,神似形似,倪友芝就照母亲的样剪。九岁时家境贫苦,给人放猪,剪纸就停下来了。解放后,十岁才入学堂,小学毕业后,务农,剪纸也就撂了荒。
1983年,通化县文化馆搞了一次画展,一个墙角还有空白处。时任馆长的丈夫佟万友劝倪友芝剪几幅剪纸堵堵空白。倪友芝操起剪刀不大功夫就剪出龟、蛙、嬷嬷人、回脖鹿四幅作品,贴在墙角空白处。观展的人流不绝,但都不屑一顾这四幅剪纸,唯有当时的通化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后任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的王纯信教授停住了脚步,像发现了宝贝似的盯住,发出由衷的感叹:图腾气息浓烈,剪纸风格独特,拙中见粹,粗犷逼真,是其它民族剪纸艺术不可比的。经王纯信教授的推荐,吉林省专家认定倪友芝剪纸正是原汁原味的满族剪纸。它像陈年老窖似的韵味纯正、形态神灵,从长久湮没中重新浮出。倪友芝也成为王纯信教授挖掘发现的满族剪纸第一人。
王教授慧眼识珠,推荐倪友芝参加了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满族剪纸展览并现场表演,感动了到会的所有艺术家。靳之林还携妻带子,专程到东北倪友芝家拜访,看摆猪头、烧香的剪纸作品后,拍案叫绝:“这不和考古发现的文物一模一样吗?太有研究价值了!”
此后,倪友芝陆续参加了国内许多美术和剪纸展览,二十多年来,倪友芝共创作满族剪纸作品2000余件,取得许多荣誉。
1987年4月,她参加《中国剪纸大奖赛》,满族人物获得荣誉证书。1992年1月,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展送往瑞典玛尔摩市展出的“人参故事”获出国艺术展览“入选证”。2004年4月,倪友芝的生平介绍及代表作品入选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举办的“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继承者之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还有许多作品被美国、匈牙利等国收藏,日本剪纸专家高柳常荣还登门购买了《萨满人物》剪纸。倪友芝创作的《罕王出世》系列剪纸作品被中国艺术馆收藏。
倪友芝也先后成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1993年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民间艺术家”。
现任通化县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
张 杰
张杰,男,满族,1973年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自治乡。1998年毕业于通化市幼儿师范学校。一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现任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通化县满族剪纸研究会副会长。
1998年张杰被组织分配到比较偏远的新安小学任美术教师。按着美术教材的课程要求第一次学起了剪纸,渐渐地被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所吸引。他家住在县城里,每天上下班往返要走上80多里山路,他就边走边观察路边的花草树木、山野风光和动物鸟禽。从简单临摹美术图案,到写生逐渐提高自己设计构图,他的剪纸技艺逐渐有了提高。他创作的《鸡》和《葫芦》等剪纸作品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美术教学也得到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张杰从此更加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常常为画好一幅草图要走上十几里山路,去观察农村的景物。对一个动物造型一练就是几十次,每天下班回来都要鼓捣到深夜。纸张不够,就求同事和学生们帮助收集废作业本和书籍、报纸用以练习。一个星期爱人就要卖掉一编织袋子剪下的废纸,一年下来他用了上千斤纸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他的刻纸作品《喜字》、《山村》获得全国大成美育美术组一等奖。在2002年举办的《吉林省实验小学第九届教育年会》上,张杰展示的撕纸课中了头彩,获得了一等奖。他的剪纸作品《喜羊迎春》等也在《通化日报》等报刊上频频发表。
张杰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剪纸的书籍和资料,四处求教,寻求在剪纸艺术上新的突破。2003年春节,曾工作于通化县文化馆,现旅居美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剪纸艺术家的侯玉梅回乡过年。张杰得到这一消息后异常兴奋,托人介绍找到了侯玉梅老师。侯玉梅虽然回乡省亲停留很短的时间,但看到张杰这股子劲头,被感动了。就把自己的恩师,时任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的王纯信教授介绍给了他。
王纯信教授多年从事长白山民俗山水画和萨满文化研究,是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他从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起,就从事长白山区高句丽族、满族、朝鲜族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他先后挖掘和培养出倪友芝、侯玉梅、金雅芝和宋春霞等民间剪纸艺术家。
在王教授的悉心教导下,剪纸技艺又有了很大的长进,并帮助他确定了以长白山满族剪纸粗犷的表现形式为基础,在剪纸的剪、刻、撕、熏四种技法中选择撕纸这一少有技法。用撕纸技法突出表现满族民间剪纸独特美的艺术风格,为张杰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杰的剪纸作品摆脱了匠气,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
2004年春节期间,张杰通过了层层的选拔,随吉林省艺术团出访韩国和印度尼西亚,他的撕纸作品受到外国朋友的好评,载誉而归。接着他在“04年全国剪纸邀请展”上获得金奖,作品被选入《中国剪纸艺术》一书。
张杰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员,吉林省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多年处在教育的第一线的张杰,在满族撕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出了众多能撕会剪的山村剪纸小能手。其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剪纸展中获奖。
侯玉梅
侯玉梅,女,满族,1952年生于吉林省通化县。曾任吉林省通化县文化馆美术部干部,副研究馆员、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副主席,1995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她生长在满族家庭,受父母影响,自幼学习民间剪纸。80年代,侯玉梅是地道的农民,家住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自治乡的湾沟子屯。她在劳动之余坚持剪纸创作,认真学习汲取满族民间剪纸传统。1980年,当时在通化市文化馆任美术辅导工作的王纯信教授在举办山水画学习班讲课时,发现了侯玉梅。当时不到三十岁的侯玉梅是骑自行车从距通化市70多华里的通化县金斗乡来学习的。王教授鼓励她侧重于学习剪纸,注意观察、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后来,她将自己创作的满族风情剪纸500余幅,贴满自家的里屋和外屋,举办了“侯玉梅剪纸展”。这一下子,惊动了吉林省文化厅、省艺术馆、通化地区艺术馆的领导和专家,他们结伴专程来通化县参观这个家庭剪纸展览,从此侯玉梅一举成名。
她在对满族剪纸艺术的不断探索中将满族剪纸艺术家倪友芝、金雅芝等前辈的技艺学到手并融会进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在创作中不画稿,直接用剪刀剪出一幅幅剪纸作品。在构思作品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将需要反映体现的主体位置,然后再考虑装饰图案的设计,通过精巧的装饰更突出主题的美和画面丰满,连接设计得既结实又美观。主体以阴剪技法,显得强壮有力;装饰图案以阳剪技法,显得伶俐剔透。在人物造型上着重于神态,喜怒哀乐分明,特别是四肢都能表现在同一个平面画上,动作自然。没有大小比例,不讲近大远小。想表现哪个就把它剪得大大的。
1987年在北京举办了“长白山满族剪纸刺绣作品展”,侯玉梅到会并现场表演,受到专家的好评,誉满京城。其后,侯玉梅多次做为中国民间艺术家代表团成员,出访德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国家,作品被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收藏。由于她剪纸创作的娴熟技巧,特别是即席创作,为国外艺术家所称道,被称之为“神剪”。如今她以中国民间艺术家的身份旅居美国旧金山,为增进中美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梁克弋
梁克弋,男,汉族,祖籍山东省蓬莱县,1962年4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现任中共通化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任政协通化县文史委员,通化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通化县满族剪纸研究会副会长。
也许是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游弋的“弋”字的缘故吧,他在24年的工作经历中,工作岗位频繁变动,先后在矿务局煤矿机电技术员、县电视发射台台长、县委农村部政策调研员、县电影公司电影院总经理、县文化体育局文化业务科长和党办主任、下派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等多个岗位工作过。因而练就了适应性强、心胸宽广、兴趣广泛、乐于学习的品性。业余时间除喜爱剪纸外,还喜爱格律诗词。虽说他学习剪纸已有三个年头了,但也只是在每年春节前一段时间做些粗俗的玩艺送给亲朋好友增添喜气、互祝吉祥而已。就这样,一不小心,从玩剪纸,渐渐地到爱剪纸和做剪纸了,并得到了倪友芝、张杰、邱英杰和蒋国林等剪纸艺术家的鼓励和支持,同大家一道做些筹备剪纸研究会的工作。他表示今后要继续为推介乡土文化,传承满族剪纸艺术做点事情、出些力气。
邱英杰
邱英杰,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于通化县,大专文化,现就职于通化县供电公司。
在读初中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邱英杰的同桌把夹在书本里奶奶的剪纸拿给他看。有水浒人物、飞天美女、古代仕女、仙桃寿星等剪纸。精湛的技艺,逼真的造型,精美的构图,使第一次接触剪纸的邱英杰爱不释手,从此萌生了学习剪纸艺术的志向。但手头只有同桌送的几幅剪纸,拿什么纸张,怎么剪出来的,真是一头雾水。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同桌终于答应领他见奶奶学剪纸的要求,见到了六十多岁的老奶奶。由于年龄太大,老奶奶眼神已不太好使了,教了他一些基本剪法,并当场用煤油灯烟熏出一幅独特的剪纸——熏纸。邱英杰对剪纸这门独特民间艺术更是一往情深了,从此迈进了剪纸艺术的大门。
从这以后,每逢过年过节就剪几张贴在墙上或窗上,出差时注意收集有关剪纸的图书资料和素材。1998年后,他先后几次去长春参加剪纸展览,向参展的剪纸大师们请教学习。1999年有幸结识了来中国采风的日本剪纸专家高柳常荣先生。邱英杰的剪纸作品很受日本专家的喜爱,先后二次受邀到日本参观交流。随高柳先生到日本北陆地区各个县市参观剪纸教学培训室和展览。通过高柳先生,邱英杰又结识了许多日本剪纸专家和爱好者。高柳先生也连续四年在邱英杰家过的春节,两个人成了忘年交,推动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也为中日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交流,邱英杰对日本剪纸的彩色套剪技艺和精美的装潢工艺有了直观的了解,更坚定了自己的剪纸风格特色,同时也对自己的剪纸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邱英杰的剪纸风格和特色为:以画为稿、构图精美、写实逼真、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敦实丰满,整体构图协调匀称。技法上可与江南剪纸和日本现代剪纸媲美,但骨子里还透着长白山满族剪纸的韵味。
蒋国林
蒋国林,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曾任电影放映员等职,现任通化县东来乡文化站长。是吉林省通化市剪纸协会理事,吉林省剪纸专业委员会会员。
他自幼就酷爱美术,2000年开始从事剪纸艺术创作。2003年春节前的一天,通化日报记者鲁青下乡到东来乡采访。她在党委书记办公室见到一幅精美的《骏马图》剪纸,就拍摄了下来,刊登在《通化日报》上,并向王纯信教授推荐蒋国林。春天,王纯信教授带领一批通化市的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到东来乡采风,从此与蒋国林建立了联系。王教授经常赠送有关剪纸的书籍,指导剪纸创作,并帮助确定艺术风格。在王纯信教授的帮助下,通过几年的努力,蒋国林已形成了把满族剪纸粗犷与南方汉族剪纸的细腻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
几年来,蒋国林创作了600余幅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精忠报国》、《农家女》、《洞察》、《洗衣女》、《国色天香》、《坐月子》等作品,分别在《通化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有我呢》在2002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剪纸大赛中获得优秀奖。